庞青云与戈登
一
庞青云杀降如今已经被不少影评人过度的解释了,从政治上的考虑,按照《投名状》的台词相当有道理,军队已经没有粮草,王二虎看庞青云去清廷借粮草,自己艺高人胆大决定打算去劝降,结果还不错。但苏州城里的太平军有四五千,围城围了九个月,也饿了九个月好不容易弄了点粮食来,自己的人,和头像过来的人,没办法分,分给城里人吃?自己人再继续饿。
这里道德是不管用,何况而且马上要攻打南京,打完南京,庞青云求得免赋税了,庞青云是有政治家的头脑的。因为太平军是有宗教信仰的军队,而有宗教信仰的部队的凝聚力很强,如果庞青云攻打南京,头像太平军又不能安置,很有可能会揭竿而起。这些对于文化低的王二虎,是不会明白的。
不过从道义上永远为诟病,古语有云“杀降不祥”,历史上白起,项羽,胡宗宪,常遇春都坑杀降兵。除了项羽,常遇春这样的野蛮之人把杀人当成一种乐趣,胡宗宪,白起多少有政治上的考量。当然深挖理历史细节,胡宗宪显得有点警惕过敏了,道诱杀海盗徐海,是通过徐海一小妾,小妾以为夫妻双双双把家还,哪成想胡宗宪背信弃义,甚至连小妾央求要厚葬徐海都不行,弄的小妾投海自尽。没有徐海,王直的海盗屏障,引来了真的倭寇。我总觉得这段,是不是清流书生因为胡宗宪乃严党,刻意丑化他呢?
回头再说庞青云如果有充足的粮食,恐怕也不会选择杀降,他杀王二虎不简单是因为杀降的路线分歧,还有一点王二虎的军中的威望要比他高,这些山自营的底子都是王二虎带过来,王二虎要自立,威胁到了庞青云的长远目标。王二虎就是江湖草莽,有基本的江湖道义,但是军队毫无章法,如果没有庞青云和他就和土匪没有什么区别。
二
但历史的真实和电影里不太一样,苏州杀降的真实版本却是李鸿章,这个时候李鸿章羽翼尚未丰满,曾国藩门下,求经世之学,后来去湘军做了幕僚,又当了庐州团练。太平军起义,从江西一路杀到安徽。安徽巡抚翁同书也就是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哥,吓得弃城而逃,李鸿章就上书告了翁同书,由此也就得罪了翁同龢。此时江南危机,曾国藩急的如热锅的蚂蚁,督促李鸿章,你弄个淮军吧!以庐州团练为基础,张罗了两三年才初见规模。其中有个开字营的头头是程学启,原来是太平军的降将,小时候也一顽主,不爱看书偏爱军事,曾国藩降他动用了许多心思,工作也做到了程学启的母亲,程学启也只好为此卖命。本来是湘军为啥去了淮军,因为投降后的程学启,反对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屠城,二人有了矛盾。
戈登来到中国是纯属个人志愿,机缘巧合中接过洋枪队的指挥权,毕业皇家军事学院,有着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洋枪队是上海租界一些欧洲人和华人组成的雇佣兵,第一个队长是华尔,美国人,1960年华尔从香港到上海,最初的想法加入太平军,当时美国的舆论同情的太平军,毕竟太平军拜“上帝”给美国人很多幻想。但是来了上海,这些外国人都说太平军是“无耻的强盗、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经过考察后,他做了180度的转弯,后来加了中国国籍,还娶了中国老婆,最后被李秀成的部下所杀。
当时英国对于太平军和清廷态度很暧昧,两面派说客,看看那个能有利于自己的生意往来,发现太平天国更保守,这个宝自然压倒在清廷身上,戈登接替了洋枪队更名叫常胜军,李鸿章初见到戈登,认为这老外气度不凡,和一些外国商贩不一样。于是又了合作。有了外国人的支持,加上的武器的悬殊,李鸿章和常胜军可谓是势如破,洪仁玕被抓就认为,还不是外国人帮了忙。这时苏州城的太平军守将谭绍光还信心满溢,不听李秀成的规劝,坚决不撤退,可是他手下将领们却看出大势已去了。1864年,这些将领在苏州城外的阳澄湖上,和程学启、戈登几个人密谋杀谭,戈登居间作保,程学启折箭起誓不杀降将诸人。哪成想这八个降将,到淮军副将龚生阳部大营谒见李鸿章,这顶戴花翎没有等到,却身首异处。
三
苏州杀降并不像电影里那么悲壮,城中的残部都已经遣散,不像万箭齐发般那么血腥。但是李鸿章的杀降,还是捅了戈登的肺管子,他觉得不可思议,英国绅士教育下的契约精神,是不理解中国的人情规则。他认为李鸿章这是背信弃义,甚至向英国驻上海军方打了报告,要求逮捕李鸿章,还要主张把苏州交还给太平军。这件事曾国藩怎么看的,如果能有个朋友圈会点赞李鸿章,“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果然是老谋深算。
其实就在前一年,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也受理过太平军常熟守将的投降,当李鹤章和程学启兴高采烈的去受降,结果刚一入城,守军伏兵突起,李鹤章被击伤腿部,几乎丧命,真乃“兵不厌诈。”这件事儿来看,也不能说李鸿章就没有道理,战场上只有现实的利益了,为啥就他就信任程学启,是有点战友情了吧!
戈登反对,让全国舆论哗然,同治皇帝也得出面干预,授与戈登中国军队最高的军阶戈登。其次外国的使团也来游说,苏州杀降和你没有关系,都是他们中国人办的事儿。过了不久,戈登还向英国公使提交辞呈,也谢绝了清廷的赏赐,李鸿章送来的银子也都捐给了慈善结构。
张鸣对李鸿章杀降是这样的点评:杀降和不杀降,其实上都有中国背景的道义这个支持,就是说,你比如说我不杀降,不杀降因为我,就是我守信。如果我杀降,你背叛了你原组织,你本来就是不忠不孝,怎么都可以,就是中国的这个道义上讲都可以说通的。
赋闲后的戈登又被公派到非洲,当然他和李鸿章缘分还没有完。
四
苏州杀降的同一年,也就1864年大清的西北也不安宁,陕甘回变,新疆回乱,俄国趁火打劫,这《勘分西北界约记》可谓城下之约,破事大清割让了44万平方米土地。随着回乱的加剧,俄国又强占伊犁地区。1875年,在老将左宗棠的指挥下,湘军开始入疆平乱,次年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全境。俄国并不甘心,强占伊犁不还,1878年清廷派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崇厚签了《里瓦几亚条约》,倘若这条约生效,整个伊犁地区都要被俄罗斯吞了。
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老将左宗棠愤怒不已地说:“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间皆俄属部,孤注万里,何以图存?”,张之洞也上奏说:“得者伊犁二字之空名,所失者新疆又万里之实际。”,力主撕毁条约。
李鸿章把请戈登来中国,又过16年,就是1881年,李鸿章利用他的海外声望,来说服各为主战大臣。他来到北京来带来中国西北危机的备忘录,也表示,虽然自己反对开战,如果大清决心要打,他依然愿意身先士卒,为大清带兵赴沙场。这话登在报纸上,传到俄国去,也是一片哗然。
清廷又派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使俄,年轻人出身牛犊,胆识过人,可谓据理力争,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部分挽回崇厚所造成的恶果。俄国碍于国语舆论再去了一个折中了方式,大清回了特克斯河流域2万平方公里土地,但霍而果斯河以西、斋桑湖以东等将近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终究无法收回,这个条约就是《中俄伊犁条约》。
虽然说又要回一点领土,还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左宗棠对此只能是略有满意,对曾纪泽说:“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从当时的环境来看,主张议和的大体是满臣,也就是代表的朝廷的想法,清流和左相主战。那个时候是俄国和英国的国力上升期。当时英国已经拒绝了李鸿章的结盟意见,如果主站最多由戈登招募2,3千欧洲佣兵参战,其结果也不敢设想,
戈登回国前赠言二十条给李鸿章,他说。“中国一日以北京为首都,则一日不可与外国轻开战端,因为北京离入海口太近,中国没有海防,洋军可长驱直入。”,如果清廷迁都,和俄国开展,恐怕国本早已动摇,也是清廷主和的原因吧!
没过多久,就1885年,心力交瘁的左宗棠在在福州病故,戈登也死在苏丹的穆斯林起义里,后来李鸿章游历欧洲还去过戈登的墓地。
五
我们的教科书,总是单一的评价历史人物,戈登在历史书上是一个反面的人物。处在那个殖民时代,加上饱受侵略的中国近代史,评价视角的总是不好立体的展开。总是来说戈登有着骑士精神的人,从来不收贿赂,他活在自己精神境界里。包括他的死和他的骑士精神有点关系。
殖民主义兴起在15世纪,17世纪英国商人建立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成为殖民时代的高潮。当美国兴起废奴运动,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这时英国发现奴隶制度和机器工业格格不入,19世纪初英国禁止大英帝国子民从事奴隶贩运,但是大部分地区的黑奴还是被当地酋长与国王当作商品卖掉的,可以说非洲相当多的地区还是奴隶制国家,那些被贩卖的黑人都是被敌对的氏族武装绑架掳掠,然后交到白人手中换取枪弹、铁器,并用于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实力的。
戈登就是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带着中国的经验去处理苏丹奴隶交易。因为还有大量的奴隶贩子重新从埃及政府手里面领到了许可贩卖奴隶,这个时候苏丹颇似埃及的藩属国。他满怀热情踏上苏丹之旅。他在备忘录中写道:“中非的荒漠和沼泽将被开发,接受文明的福音;猖獗的奴隶贸易将被扑灭;当地野蛮的居民将习惯自由、公正和繁荣。”
马赫迪的穆斯林起义不是简简单单的无产阶级穆斯林革命,颇似塔利班,反对英国殖民侵略不假,同时也反对英国人的废奴主义。公元13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这里,苏丹的阿拉伯语的少数人,统治了当地纯种黑人,当时的口号“我们需要奴隶制度”。
当时苏丹的奴隶贸易已经深植当地社会经济的脉络之中,加上海外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戈登要终止了黑人奴隶交易,无疑是得罪既得利益集团。马赫迪能振臂一呼,给予这个背景下。不过戈登死在的苏丹后的第二年,马赫迪也死了。马赫迪征服土地,推行教义很在行,可对经济却毫不关心,胡闹了没几年,马赫迪一死,他的军队便土崩瓦解了。
戈登也好,马赫迪也罢,都在文明与落后交织的时代中命运沉浮。
2016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