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亚洲电影的领头羊并不是韩国,而是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经典作品和著名导演层出不穷,很多作品及拍摄手法都影响了亚洲其他国家的电影导演。那时的日本的电影产业,乃至电视产业也都是亚洲领先地位。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韩国电影开始领跑亚洲,而我们熟悉的日本电影和导演竞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如本电影似乎已经落寞了。然而即使这样,也不乏佳作出现,2010年上映的《告白》就是其中之一。
《告白》改编自同名推理小说,讲述了中学女教师森口的女儿爱美被学生无情杀害后,因为少年法的保护,无法将凶手绳之以法,于是女教师走上了个人复仇的道路,用自己的方式来惩罚凶手的故事。影片采用了多视角多线程叙事的手法,通过各个当事人的不同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反映故事的不同侧面,其中多次反转出人意料,展现了事件的复杂。这种pov的手法,能够更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也增强了代入感,尤为重要的是,它限制了观众获取信息进行思考的广度,为错综复杂的线索设置提供了必要的帷幕。电影分为森口老师的告白、美月的告白、直树的告白、修哉的告白、直树母亲的告白五段,所谓告白其实是自白才对,在保持时间线性结构的基础上,将五个当事人的视角交叉剪辑,互为补充的交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细枝末节,而且不显得凌乱,这种手法非常适合一个具有悬念的罪案类题材电影。
《告白》的故事是震撼的,两个少年犯最初的杀人动机其实幼稚可笑,不过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又因为家庭的爱的缺失而走向偏执,而老师的复仇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电影通过这个青少年犯罪的故事探讨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残缺,校园的暴力,以及舆论的扭曲带给青少年的种种不良影响。电影以一种近乎冰冷的目光审视着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和他们偏激扭曲的思想,看着他们如何用自己恐怖的行为证明着自我的价值和存在。
导演用大量蓝色阴郁的滤镜制造压抑的氛围,与唯美的慢镜头形成对比,将青春的美好与扭曲的心理进行对比,几乎从未放晴的天空和球面镜的折射象征了青少年阴暗扭曲的心理,中岛哲也将他标签式的MV影像美学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的淋漓尽致,用唯美的镜头拍残酷的电影。《告白》从剧本到摄影都是比较成功的,深刻又文艺。
“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雪莱
人间有我,你何须仰望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