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se And Sensibility》最常见的译名是《理智与情感》,不少情况下也有被翻译成《理性与感性》的。不过结合原著和电影看下来,理性和感性作为人类情感的两个部分,始终是以不可分割又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的,所以被译成“知性与感性”相对来说要更清晰和准确一点,当然也更忠实于原著作者的观点。

从原著改编成电影,艾玛汤普森这个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拿的实至名归。她的功劳不小,一方面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从大量故事情节中删繁就简整理出了一条简洁又颇具张力的故事主线,并且巧妙还原了书中最关键的几个场景和人物的经典对白,一方面又基于作者对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的刻画原创性地增加了一些互动戏份和不少生活化的小场景,让人物的形象得以丰满,从而实现了文字到荧幕的直观生动性表达,填充了读者由于文字表述所延展出来的想象空间。

导演李安对中西方文化比较了解而且对情感的表达有着极为细腻的理解和掌控,这点早在《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就曾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当艾玛汤普森拿着剧本来找他时,李安最终接受邀请接下了这部电影的导筒可谓是一次明智的决定。

影片对19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还原还是颇为考究的,无论是从日常的服饰装扮、房屋以及屋内陈设中还是从人们生活的环境诸如最具英伦风范的清新宁静、广阔辽远又风云变幻的英伦庄园以及充满应酬往来、热闹世俗的小镇中,我们都可以以点带面似的一窥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些风貌。

经过改编后, 新的剧本基本保留了原著的曲折,情节上可以说并不轻松但影片整体的基调却是轻松的,温柔轻婉的配乐与文艺气质很搭。整个故事被李安讲的波澜不惊、沉沉稳稳,不疾不徐又毫不拖沓,这除了得益于剧本的凝炼精简,更依赖于李安的镜头语言和场面的调度,它看似平淡从容却无时无刻不在塑造人物刻画内心,所有能够体会得到的力量和厚重都隐藏在云淡风轻的表象之下,而这也是李安作品中一贯的特点。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所著的一本现实主义作品,它打破了当时英国文学界一直所弥漫的假浪漫主义的本质,从虚无的感伤和矫揉造作中回归到了人本身和现实生活中来,从而收到了人们的追捧。
在这部书中它主要讲述了一对姐妹在面对世俗的应酬、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爱情的得与失时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人类情感中的理性和感性成为它所讲述的重点,也主导着她们的行为甚至对她们的命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对感性和理性做了一次纯粹的对抗、选择和批判,而是诠释了一种成熟人格的转变:身处不断冲击的现实之中的人会不断认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世界,在感性情感的第一反应之后理应有理性的思索,从感性到理性再到知性的理智的判断和选择是一种生活智慧的必然蜕变过程。

片中的姐姐艾莉诺和妹妹玛丽安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追求。姐姐艾莉诺性格内敛沉稳,头脑冷静,对人对事客观公正,讲究礼节,面对爱情时矜持优雅,在激情和平淡中更向往细水长流式情感生活。妹妹玛丽安好恶分明,性格敏感脆弱,情感丰富,极易外露和感情用事,面对世俗礼节常报以藐视和不屑的态度,对待爱情追求激情浪漫和有趣,她常觉得她见的世面越多,学得的越多,就越觉得她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她能够真心爱恋的男人。


无论是原著还是影片,整个故事都是以姐姐艾莉诺为主要视角展开,并以姐妹两各自的爱情线贯穿始终。这两段爱情线都比较曲折而且悬念几乎都延续到了结尾。作者通过这两段爱情故事将姐姐艾莉诺和妹妹玛丽安在面对爱情的得与失时的行为做了一次横向比较。

在这部电影中,姐姐艾莉诺是一个克制隐忍的角色。从爱德华的被迫离开、詹宁斯太太喜欢八卦凑热闹式的到处调侃到露西亲口告诉她她早已经与爱德华订婚的消息再到露西极有心机地多次当面炫耀,艾莉诺从始至终都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时刻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着不卑不亢的自我,甚至在得知爱德华坚守信诺愿意与露西结婚的时候都依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并且主动向被母亲扫地出门的爱德华提供帮助,一直到爱德华被露西抛弃后主动上门告知她整个事情的真相时,艾莉诺才喜极而泣,哭的不能自已。

而相比较之下,妹妹玛丽安则要脆弱任性的多,她在德文郡邂逅了一个幽默风趣、情投意合的热情小伙子威洛比之后便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热恋当中。她和他整天黏在一起,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和理想恨不得一股脑子全部都讲给对方听。然而不多久之后威洛比的离开毫无意外地直接给了她一次情感的重创,让她陷入极度的悲伤当中。她急切着进城要去寻找他,然后反复给对方写信,可是最后却遭到了对方无情的抛弃,一封绝情信和得知他已经另外一个有钱女人订婚的消息彻底击垮了玛丽安,她变得自闭,整体以泪洗面,甚至因为淋雨生病而差点丢掉了生命, 仿佛不肆意宣泄自己的情感都对不起她的深情和她所受的伤。她以前不明白姐姐艾莉诺的心为何能够如此“无动于衷”,最后却在她的开导下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私给亲人带来的伤害以及艾莉诺背后所承担的责任,最终通过一场经历和自我反省完成了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成长。

原著中有一场有关威洛比和艾莉诺之间的对话写得极好,可以说是整本书中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因为主要涉及到心理方面的描绘,在电影中不好展现所以最后直接给弃了也着实有点可惜。关于那个场景它大体上说的是威洛比在得知玛丽安生命垂危的讯息之后由于心里内疚而前来谢罪。他告诉艾莉诺那封绝情信完全是在自己未婚妻格雷小姐逼迫下写的而并非出自本意。他曾经因为虚荣而玩弄了玛丽安的感情是真,可是最后没想到自己真的爱上了她也是真,然而他却因为惧怕未来的贫穷而不能和她结婚而最终选择了逃离。年少时期的游手好闲让他染上了放荡不羁、虚荣奢侈的恶习,世态人情也让他变得冷漠,从而让金钱完全支配了他的行动和情感......在这番对话过程中,艾莉诺情绪翻涌,面对威洛比的态度陈恳、言辞恳切和色有悔意,她的感性和理性进行了最大化的博弈,然而最终她还是冷静地做了最理智的回应,承认他的诚实减轻了她和妹妹的痛苦,而当威洛比再次试图靠近玛丽安时,艾莉诺果断又坚定地告诉对方,他休想再得到她......如此直接的一句话也恰恰体现了简奥斯汀笔下女性的智慧。

如果说理性和感性作为情感的两个部分是每个人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对此都能够有着深刻的理解或者说理性和感性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正面的意义,它是需要建立个人品行基础上的。在这部电影中,詹宁斯太太的感性明显强于理性,可是她强烈的情感却几乎都是善意的,而艾莉诺和玛丽安的哥哥约翰和菲拉斯夫人似乎都“理性”过了头,几乎都成了自私、虚伪和狭隘的代名词。相比之下,艾莉诺在情感中的抉择更多地是一种对家人、朋友的保护以及始终能够保持着独立的自我,而玛丽安从感性到理性的领悟,成长才是她最大的意义。

本片的演员选择和表演非常令人满意。艾玛汤普森的知性、休格兰特的“木讷”、艾伦里克曼的深沉都以较高完成度还原了原著中几个重要角色的性格特点。而凯特温斯莱特的表现尤为出色,想必玛丽安这种角色对她来说是手到擒来,记忆中她在《革命之路》中就有过类似的演绎,而且小李子完全不是她对手.....

事情你真的在做吗,故事你真的在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