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是把带有科幻元素的电影就笼统的称为科幻电影,那将其说成世界主流电影市场的霸主是无可厚非的,但实际山用硬科幻的标准来看,每年也就那么为数不多的作品能算得上高纯度高质量,至于被称为“年度科幻”的精品更是寥寥无几,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星际穿越》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是它们用自己的名字定义了年度级别的科幻水准,而《降临》则是接过了2016年的巅峰位次,并带着“科幻”冲向奥斯卡的怀抱。
《降临》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故事虽然短小但是创意极佳,将文学性的美感与思想的深度完美结合,别出心裁的展现了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小说获得了1998年的星云奖与斯特金奖(星云奖是美国最重要的科幻奖项之一,就是刘慈欣仅获得提名就已经燃炸国人的那个)。
《降临》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聚焦于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或是被创作者一带而过的问题——“交流”。当然对于多数外星文明入侵题材的电影来说,激光和核弹比语言重要得多,那才是真正的交流,这与人类将自身发展经验扩展为宇宙生物法则得出的“黑暗森林”法则观点密不可分,这也是典型的男权思想。即便是有着交流,也会用翻译器或是“自学成才”的方式巧妙避开,即便是《普罗米修斯》那段人造人与造物主见被删除的对话也是建立在物种联系的基础上。但如果语言是截然不同而毫无参考依据的呢?《降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颠覆性的想象。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将文字间的差距扩展到了思维模式上的不同,深入到了物种认识世界方式的特异性,从本质上看是目的论与因果论的区别。如果将《星际穿越》的引力波式温情看做因果论的终极表现,那么被称为七肢桶的外星人则是阐述难以理解的目的论的最佳老师,当然前者更加容易理解是因为那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前后每一个微小的事件都环环相扣,这种思维也直接令我们形成了严谨的线性语言。而七肢桶则是彻底将其展开,由线到面再到体,跨越之大犹如维度上的差别。
由于这种非线性的语言结构导致了七肢桶的思维可以跨越时间,看到自己的未来,看到自己一生的故事。而为了将这种概念引向人类,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语言决定论观点成为了架构两种思维之间的桥梁。艾米·亚当斯饰演的语言学家露易丝·班克斯体现了语言结构对于思维习惯的影响。有趣的是影片在展现概念的同时也反击了从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对于这一假说的反对意见。(建议学校语言学概论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课程将本片列入课堂必看233333)
《降临》相比较原著小说在故事的格局上有所扩大,而班克斯的个人经历就如同一本生动形象的教材,将这种概念铺展开来,影片的叙事结构与班克斯的心智达到了巧妙地同步。从最开始的不了解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伴随的是叙事结构从线性向非线性的转换,当真相揭露的一瞬间逐步酝酿而有意保持克制的情感瞬间迸发而出,在神秘的仪式感后是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升华。科幻概念本身则是推动这一切的终极因素,在解决关键矛盾的时候充当了解决途径,无论是军事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这才是“硬科幻”在思想上的最佳体现形式。
不过上面的做法也是为了电影叙事而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妥协,虽然电影在叙事上已经尽量的去符合非线性思维的方式,但毕竟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而要真正的展现原著一般的结构就非常困难了,原著本身较弱的故事性与浓郁的个人情感若是照搬则极有可能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所以影片必然性的要用更加充实的“辅料”来尽可能优化这次文字与影像间的转化。没有一分不差的原汁原味,但也实属上乘。
《囚徒》与《边境杀手》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延续了此前一贯冷峻的影像风格,用冷色调和有条不紊的叙事迅速刻画了一个充满可信度的现实世界。丹尼斯优秀而精准的气氛营造使这场接触有着前所未有的代入感(配乐贡献巨大,音乐自身的不协调在飞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与飞船的“减法”外形产生了精彩的化学反应,令人汗毛直立),充满文艺气息的镜头语言加持了此类严肃科幻题材的表现力。而接下来的《银翼杀手2049》与有望执导的《沙丘》都是科幻电影中不允许失败的任务,从《降临》的发挥水准来看,丹尼斯很有可能会是下一位“雷德利·斯科特”。
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之时,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多少会感受到一种空洞感与无力,那些璀璨的星光可能是我们永远所无法触及的,除了作为语言桥梁的语言学家之外,《降临》展现了人类内心这种最原始的感觉,在“好奇”的对立面,便是“渺小”。外星人那令人捉摸不透的飞船外形致敬了《2001漫游太空》中的那一块关乎于宇宙与生命终极命题的“黑石”,这种极简的处理却让静静矗立在面前的飞船散发出一种未知的吸引力。那不是一种我们可以预见以便可以接受的模式,彻底断开了两种文明的主观联结,强化了对于语言结构的关注,可以说影片中仅有的特效奇观都服务于故事与内核本身。这给类似的科幻文学改编电影指出了一条明路,虽然不是一条写明了“赚钱”的路,但简单的视觉化在对思想内核的转化传输面前显得不值一提。
最大讽刺在于飞船没有任何攻击性的举动,就已经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人类对于未知做好了无数的准备,但当这种猜想成为现实的那一刻,巨大的差距使得一切显得都那么可笑。宗教狂热的局部出现,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暴跌,地区冲突的加剧与暴乱的发生都展现了人类社会出奇的脆弱。那些隔阂在不确定面前暴露无遗,不过电影在扩大危机的同时也给了一个可以预料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毕竟交流才是社会背景之前的焦点,这也使得极为写实的图景流于了理想主义的套路。
至于盛传的“黑”中国元素我只能说,一部有思想的电影就是黑...也黑的很有层次。首先是再次验证了电影的“反映论”,1998年原著出版的时代和当前最然只有不到二十年的跨度,但国际形势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威胁论”一度盛行。而此次片中中国的“大国形象”就是以此为基础。(不乏让一些人看得很开心,毕竟军事强大啊~连俄罗斯都排到了第二位)。而进一步得出的是中国人...至少是政府在处理国际事件上的二元简化思维,完美继承了苏联邪恶帝国的脑残思路,没有双赢的概念,只有敌人与所谓的“朋友”。再深一步,就是政治体制的讽刺,一人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过于草率的决定视战争如儿戏。不过导演同志...你是不是忘了“强烈谴责”这个梗儿了。
中国的行为虽然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但同时也恰巧符合了影片对于男权社会思维的态度,这与前不久那部直男癌核心太空电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些叛变的军人,暴躁的政府官员,即便是伊恩,在面对厄运时也选择了逃避与疏远。而班克斯作为女性显然用在沟通上的勇气中和了那些胆战心惊下的冲动,显得从容而伟大,艾米·亚当斯扎实的演技是角色本身的心理活动充满信服力。她的伟大不是在宿命面前的希腊式悲壮,而是从容的面对每一刻,既然终点早已注定,那么旅途中的每一秒钟每一个风景就都需要去发自内心的拥抱,感受生命的本质,是对女性思维的高度赞扬。...这未尝不是一种“看破红尘”呢?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葡萄槽电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