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亲》:相比上一部《念念》张艾嘉这次的作品明显更加踏实和接地气,华语电影近数年来难得一见这样平淡真挚的电影。贯穿三代人的关于亲情爱情的探究,还是有许多打动人心的细节。年度华语电影最佳集体表演。

《冈仁波齐》:让一群几乎没有信仰可言的国人看完之后发出: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的感叹,也许是这部电影面临的最大的尴尬。但是这部带有半纪录片质感的公路电影还是可以让部分观众认识西藏,也许未必真实;可以让部分观众审视信仰,也许并不是消费。

《芳华》:丰沛如江的配乐和柔美悦动的画面营造了十足的形式感,一镜到底的战争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冯小刚尽力展现了那个年代赋予青春的特殊魅力,然而卑微的理想主义还是在现实面前幻灭了。影片批判了一些东西,赞扬了一些东西,惋惜了一些东西,其中掺杂了导演某些复杂而强烈的情感,特别是文工团这个让刘峰和何小萍的命运急转直下的集体。到最后他们也从未责怪任何人,因为他们始终保有那个年代的善良和纯粹,而那些伤害他们的人早已原谅了自己。

《八月》:全片在平稳舒缓的节奏中带出了一种安静平淡的氛围。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缅怀了西部城市九零年代的过往岁月,完成了一次情感回溯。有符号但不堆砌,有温情但不矫情,真挚自然又张弛有度。适合静静地观看,默默地感动。

《二十二》:这部在国内首获公映的“慰安妇”纪录片,让人们通过镜头真实地感受她们活在过去的遭遇中无法解脱的隐痛,这部试图走进“慰安妇”生活与内心世界的影片,用冷静的纪录片视角直面一段屈辱史,通过镜头揭开了战争给国人留下的疮疤。相比《战狼2》56亿票房的背后,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下像《二十二》、《三十二》这样的电影。什么时候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能够通过正视与思考他们的历史伤痛与现实机遇来获得真正的警醒与勇气,而不是凭YY与煽动性的口号来唤起一些自尊心上的满足,到那时我们才有信心理直气壮的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不成问题的问题》:电影的影像走向了一种极简古典状态——黑白湖面,镜头几乎不运动,道具也少得可怜。看起来不像现在的电影,倒像是真正诞生在民国时期的老电影一样,给人朴素真实的“旧世界的影像“观感。在人情社会中“不成问题”和“问题”似乎没有绝对的界限,一切看起来都是似是而非的,老舍创造性的揭示出了中国文化中这些“精妙之处”,影片在延续这种思考的同时,也巧妙地展现了出来。

《闪光少女》:可以说是近几年值得被记住的少数几部华语青春片之一, 我可喜地看到国产青春片似乎正在从对堕胎的执恋中走出来。虽然在模式上都是借鉴模仿了外国先进经验,但是整体叙事流畅,气氛愉悦,并成功将主旋律融入主线,这在现在的国产片中真的是不多见的。

《明月几时有》:乍看起来说不上是上乘之作,但也绝对不差,特别是在整个上半年华语电影乏善可陈的情况下。许鞍华并没有想拍一部所谓的主旋律抗日片抑或是谍战片,甚至全片流露的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戏谑,只有在方兰妈和女地下党被枪毙的一瞬才有了一些悲壮的意味。影片在叙事层面显得有些散漫和碎片化,似乎没有一以贯之的主线冲突,但并没有让我看起来感觉不舒服。反倒是方兰和母亲的情感变化和对战争背景下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细致入微的刻画引起了我的兴趣。特别是方兰妈从自私地反对女儿的选择到最后英勇无畏的转变是那样的波澜不惊,没有什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情感挣扎,一切就是那样的自然和猝不及防。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传达的历史的真实。

《绣春刀2:修罗战场》:看了太多让人尴尬的国产片,终于出现了一部水准之上的商业类型片了。《绣春刀2》从各方面来讲都今人满意,最起码终于有人开始认真讲故事了,节奏也不错,小人物的生死和大政治的残酷。演员表演也都很在线。美术、动作、川井宪次的音乐都堪称完美。

《嘉年华》:这部电影在“红黄蓝事件”被热议之际上映可谓正得其时,而抛开这些背景它无疑也是近几年最值得去观看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女性电影。是《白日焰火》之后,华语电影将艺术化电影表达与悬疑性结合最好的影片。将中国电影鲜有人触及的儿童性侵做为故事背景,导演文晏得处理可谓大胆而克制。导演期望在更大的社会语境之下对牵扯其中的各类女性所处的境遇做一番冷静的审视,想表达的思考多于愤怒。呼吸一般的手持长镜头与特写突显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她逼迫自己同时也逼迫观众思考我们社会角落中的残酷、冷漠与偏见。最后,影片没有让这种残酷持续下去,只是因为导演也没有思索出解决途径,也因为她相信无论现实多残酷,偏见多深,女孩们心中总有一方净土,一个童话世界。年度最佳华语电影。
欢迎关注莱茵又左岸的电影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达到至美至善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