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见乌鸦
香港电影,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生活中有了港片,也就有了“香港制造”,世人只知道昙花一现,却不知昙花绽放时那不可方物的绚烂。
《香港制造》不是一部关于东方之珠建筑学之类的书,而是来自一个“讨论香港电影”的论坛中的精华。时间不长,但长情。
小弟有幸曾经在香港制造厮混过,如今很多人著名的电影爱好者和从业者都是从那里走出的,而我则不然,我是从那里进去的。
2002年,我还是个学生,正处于玩物丧志的时期,是的,在我广泛的业余爱好中,看电影占据了80%的时间。大学时光百无聊赖,不会泡妞、不爱学习,不玩游戏,不懂风情,看电影无疑成为打发时间的最佳选择。当时厮混于学校周边的各大网吧,BBS正火,于是我的龌龊的青春时光就毫无保留的献给了网络水军。一个偶然的机会,“香港制造”与我不期而遇,时间已经到了2005年,但已到了论坛“人老珠黄”时期。
起初我的动机不纯,在GO坛潜伏多年之后,来香港制造很大原因是为了围观吵架的。当时香港制造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路边的野花,不采白不采”,反正也是闲的。当时论坛谩骂贴居多,口水者甚众,刷屏无处不在,但也掩盖不了昔日的辉煌。虽说论坛此时大部分主创人员早已离去,但人已走,贴还在,凭着我“西学东渐”一时的好奇,不断挖坟翻贴,这个“路边的野花”才让我真正认识了香港电影,把我从西方大片的淤河中拉进了“东方好莱坞”。
可以这样说,是香港制造让我真正的认识了香港电影,了解到姜大卫与狄龙的兄弟迷情,了解到徐克与吴宇森的江湖恩仇,了解到“银河映像,难以想象”,了解到《偷情宝鉴》与《玉女心经》。虽说以前的香港电影看了不少,其态度就是观之则可,但在这里我才真正认识到了港片,无论精华还是糟粕,还有街头巷尾流传的风月小趣,更让我见识到了一群和我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或者前辈们如何将“玩物丧志”转变为“玩物尚志”。
所谓“天下写手出制造”。在香港制造灌水多年之后,无论是翻烂了几年前的N多帖子,还是毫无意义的水贴,还是被人拉去参加骂战,我对香港制造的一份情早已由当初“凑热闹起哄”转变为“寄托一份情”。可以这样说,爱电影是先天的,爱“制造”是后天的。正是由于在论坛的耳濡目染,才让我真正动笔开始“制造”自己的情怀,香港制造让我把电影这门兴趣,变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今在论坛版块还能见到“香港制造”这四个字,但早已物是人非。香港制造在BBS退出历史大舞台的潮流下,衰退是必然。今日香港制造论坛依旧存在的意义,更多是的一种怀旧,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让路人能够记得起曾经有那么一志趣相投的群人在这里肆意挥洒。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香港制造回不去了,但香港还在“制造”,从前如此,将来亦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香港制造有点像《古惑仔》中的“洪兴”,从兴起到衰败,这里的江湖恩怨与前情旧事就像一部五味的秘闻档案史,如果向人讲述起来,绝对可以说上一天一夜而且不带冷场。但这本书却不是在挖掘那些风花雪月,而是一本精华,一本能勾起曾经的坛友“集体回忆”的一本精华。特吕弗曾经说过: “集体的回忆游弋于童年的梦与青年的热望的海洋中,朦胧地从电影中认识人生。”
《香港制造:一梦十年》更多的还是话情。书中的文章在当时名噪一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论坛的发展。作为一个错过论坛辉煌期,在论坛整天闲逛而没有发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帖子的外围人士,这本书我是最有发言权的。书里的那些文字、那些作者、那些话题,仿佛让人回到了十年之前。
作为一本再版书,书中的有曾经的精华,也有十年后各位的叙旧,其中有一半内容是新加入的。这本书不是一本普及港片的教科书,我也不是卖书的,不会自卖自夸的把此片推荐给周围的路人甲乙丙丁。但包括所有曾在论坛混过的,或者没混过的,所有人,都能走书中感受到曾经的那份真情,那种对香港电影的热爱,那种整天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氛围。我没有赶上那个时期,但我从书中确实感到了。
曾经几时,香港电影和录像厅充斥于大街小巷。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在他关于香港电影的专著《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一书中曾介绍过,尽管港片“崇尚官能快感与古怪作呕的东西,喜欢乳沟和阳具”,但恰恰就是因为这些粗鄙低劣的特征使得港片受到小部分影迷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如今十年了,坛子那些年轻人依旧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电影之中,他们有的成了电影工作者,有的成了媒体主流,也有的像我一样依旧是个百无聊赖的小混混。但无论怎样,也许再过十年,当孩子们拿起了这本书问我:“香港制造是什么?”我会淡定的回答,香港制造是一个江湖,一个为香港电影灌输了所有热情的江湖。
发黄的记忆不断泛着躁动的质感,香港制造,一梦十年,十年钟情,就像一个布满灰尘的八音盒,多年之后打开它,依旧是清澈悦耳的铃声。。。。
与生俱来人中首,唯吾与天同其寿。双脚踏反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