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七月与安生》归类为青春片显然是不妥的,全片合乎青春的浮躁成分不多,不过是七月与安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其中无论是求爱还是捣蛋,都在一定篇幅内点到即止,所有的疯狂被局限在了一个理性的氛围内,这是全片的基调。导演曾国祥切入的女性视角,于第一幕便下了定义,以一种成熟女性的回溯引领观众进入故事。
曾国祥耍的小聪明是先要人知道,这是个出自一人之口的“故事”,它似真似假,如梦如幻,全乃情理之中。观众无需较真它哪里不切实际,只有把个中滋味提炼,与回忆里的自己打个照面,所谓感同身受,曾国祥的醉翁之意算是得逞。《七月与安生》尽管卖相上同《左耳》的荒唐青春、《小时代》的撕逼苦情相近,然而扎实的剧本上升到情感层面,是在寻求一次理性的沟通。这沟通拉进了电影和观众(多为女性)间的距离,代入角色后不免自问,究竟我像七月,还是像安生?亦或,七月是哪个阶段的我?安生呢?
张大春说爱情,起于好奇。由好奇而吸引,再相好而痴迷,被异性介入之前的七月与安生亦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她们之间的差异吸引着对方。不同的出身,对立的性格,才会在漫步过一场人生绝境后试图成为彼此。安生有七月不敢释放的野性,七月有安生暗中渴望的“安生”;七月给予安生友谊,化解了她的孤独;安生甘做七月的影子,承担七月的出错。正如儿时的二人吃包子,七月爱吃馅,安生负责吃皮。同气相求又互补成全,这是闺中密友仍不曾道破的秘密。做知己,似情人,一如黄伟文那句歌词“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爱”,也大概总避不开情人变敌人争情人的宿命。片中决裂撕逼戏只有一场,不见大打出手,不够恶语相迎,倒似细雨滴破湖面平静唤醒的一丝涟漪。这场戏里,安生不再单纯退让,七月撕破了文静的表象,复萌自私本性,赌着安生会再作妥协。她们曾愿分享所有,除了爱情。此处内心挣扎的到位诠释,可见周冬雨与马思纯献出了从影以来最为惊艳的演技。影片前半段突出的周冬雨的“灵”,不啻于《如果爱》里遐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周迅。而在马思纯“暂住”一组周游片段里,曾国祥倾尽自己在《恋人絮语》拍谢安琪时的本领,逐帧捕捉她们最美的那面。整部电影,前有导演曾国祥调教,后有监制陈可辛把关,何惧没有演技派助阵。可以说,该片的表演项至多尺瑜寸瑕。
在周冬雨与马思纯的演绎下,七月与安生的形象渐渐饱满,从原本的单一对立发展为多样统一,性格上的相同点递增。蒙太奇手法被曾国祥用于表现二人的不同,又表现了“互换身份”的她俩,过上了对方曾经的生活,步入与过去的自己截然不同的境地,最后经两处反转渐渐相容,这种复杂的重叠远超原著小说碍于篇幅的刻画。
27岁,七月成了安生“消失”的闺密,没有人再能找到她的踪影,除非在这个故事中。而实际上,影片中“闺密”属性的消失,是被“一体两面”所取缔。27岁是一个节点,安生成长为七月,七月幻化为安生。
与其说“一体两面”是一个人身上的两种自我,不如说是成长的两个阶段。青春时的我们都享有过安生的叛逆,盼望过我行我素的洒脱肆意,随尘土飞扬,踏着逃离羊群的小羊一往无前的步伐,天空海阔任我行,企图把世间所有草原踏遍。但追求自由总要拿安稳做代价,任世界再大再繁华,满载的热情一旦耗尽,停下来恐居无定所,逛下去又怕颠沛流离。既然谁都做不来《阿飞正传》中那只没有脚的鸟,哪怕能飞得再远再高,饱受风霜久了,落在折腾不起的年纪前,总需要个属于自己的安乐窝。这时,羊群不失为当初那只小羊最好的归宿。七月的小日子,便如光风霁月。可安安稳稳、风平浪静,便也少了波澜。铁打的饭碗里堆满一成不变的业务工作,落定的情感好比再难起新意的论持久战。岁月静好的钢需是心若止水,不然时日如飞,转眼厌倦了这周而复始的单调生活,把安生说走就走的野心艳羡。
太贪婪,才不甘心每个阶段只能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肤浅至此,仿佛一生都要为未选中的慨叹,为被更替的缅怀,无休无止。可成长是生而为人的顺其自然,注定要去遵循春季赏樱花、冬季加厚衣的自然规律。我倒是想起《幸运是我》的一句台词:“人生是有不同阶段的,没有可惜,只有珍惜”。《七月与安生》的结尾被处理得几近完美——她,身处“安生”的日子,被新居家私拥簇;心则寄托于自己所写故事,向最远方奔走。最终,不管她是七月还是安生,再没有谁可惜谁,只有珍惜自己还是谁、曾是谁。
文|好莱坞先生
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but,I don't want to ans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