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莱坞工业化流水线炮制的商业电影的标准配置来评价,《长城》算是比较标准的大片:1.5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几个资深好莱坞编剧(包括曾经参与创作《谍影重重》《僵尸世界大战》等电影的编剧们);监制E.Bennett Walsh参与了《超凡蜘蛛侠2》、《重返地球》、《杀死比尔》等电影的监制以及制片;视觉特效方面由行业翘楚、打造过《阿凡达》《哈利波特》《复仇者联盟》《星际穿越》等杰作的工业光魔,以及制作了《魔戒》三部曲、《金刚》、《阿凡达》等影片特效的维塔工作室保驾护航;演员阵容更是强大,首当其冲的就是好莱坞一线男星马特达蒙。凭借这样的豪华阵容,加上一个深谙中国文化的导演张艺谋,拍出一部让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大片应该不是难事吧?
就观影体验来看,《长城》确实差强人意地达到了一部好莱坞商业爆米花大片的效果,影片节奏紧凑,故事流畅,战争场面宏大,视效更是达到了国际水准。最惊喜的是,即使幕后团队基本是西方文化背景,张艺谋依然用心地保持了影片在长城之外的中国元素——无论是熊鹤虎鹰鹿的五兽、五色、五军,还是源于《山海经》之描述的饕餮形象;无论是长城上漫天飞舞的孔明灯,还是随风飘荡的苍凉秦腔;无论是威力巨大的黑火药,还是十八般兵器,或者长城边的丹霞地貌……相比于《封神传奇》,应该毫不犹豫地承认《长城》这样的电影才是中国观众应当享受的中式大片。
然而张艺谋对于本片最大的影响可能也就限于色彩以及中国元素了。虽然作为一个视觉大师来说这是他擅长的事情,但制片、编剧、摄影、剪辑、服装、道具等各方面由外国团队掌控,最后的结果就是影片文化感的缺失,长城更多地成了一个简单的场景而不是精神符号。举一个例子,片中主将死去后长城上全军素缟的场面很悲壮很震撼,与之配合的秦腔《出塞》也让观众内心激荡,但更重要的,为什么不表现出五军在面对牺牲时慷慨激昂的态度、克敌制胜的自信?如果这时候有一位领袖人物站出来发表一个激励人心的演讲,会不会成为影片的点睛之笔?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观众宣泄情绪的最好时机戛然而止呢?
今年夏天,我曾经写过一篇针对电影《魔兽》的影评《传奇已死,暴雪当立》(http://i.mtime.com/sifone/blog/7963808/)。而面对电影《长城》,我不禁又想对传奇影业——本片的最大投资方、制片方——做同样的抱怨。传奇影业曾经出品过同样是怪兽题材的电影《哥斯拉》和《侏罗纪世界》,并且三部影片的制作成本非常接近,到底什么原因《长城》相比之下会显得如此单薄?
《长城》的单薄体现在几个方面:
1) 体量。《哥斯拉》片长123分钟,《侏罗纪世界》片长124分钟,而《长城》片长只有104分钟;但是《长城》的主要人物又是三部电影里面最多的。这就带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长城》如何在这短短的104分钟里面表现如此众多的人物?
2) 剧情。完全是简单地平铺直叙,既不丰富,又无高潮可言。即使是本片引以为豪的打怪兽场面,表现力也严重受限。典型地,无影禁军在城墙上的防守堪称花式表演,但完全不知道是来打仗还是作秀的,没有几个正面厮杀的血性镜头,整个过程体现不出战争的残酷,更没有什么悲壮感史诗感;
3) 情感。除了错失上文中提到的感情宣泄时刻,在感情线的编排上本片的人为痕迹到了难以自洽的地步:一个来自欧洲的贼毫无预兆地成为了一个甘于为一群陌生人牺牲的英雄,只因为和女主角聊了五毛钱的信仰——讲真,张艺谋在这里还真应该安排些男女之欢的事,不然实在是圆不下去;
4) 角色形象干瘪。除了马特达蒙、景甜和鹿晗三个人,影片中的其它角色基本都是在打酱油,露脸都难就遑论塑造角色或者表现演技了。
有人说《长城》是张艺谋以正确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电影国际化的大门,对此我部分同意:这也许是一条对的路线,但很难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西方的特效老司机群众们可能会奔着长城的名号和08奥运开幕式的仪式感去尝个东方古国电影的鲜,但影片质量才会是最终市场认可的决定因素,姑且拭目以待本片在北美和欧洲上映后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