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之毯
——评《陆垚知马俐》
已有两年时间未曾动笔影评。此间身边的朋友一类成为“拉片达人”,专门研究大导演或好作品,拉上的窗帘和银光的屏幕,那种感觉我很羡慕;另有一类则因为在做自媒体,不得不去院线看几乎是每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是的,“不得不”。反正,情况与日前某些领导跟我谈的“影视又回来了”截然不同,更像前两年的股票市场,电影市场此刻处处透着诡异。
《寒战II》是我上一部看的电影,虽然电梯里、港铁上也到处充满宣传,但毕竟不是社交网络上的乌央乌央,大多数人,真的是在没有任何观影感受之前就开始乌央乌央。我们都是逆反的宝宝,本能地远离给自己强求和压迫感的东西,到看完《陆垚知马俐》,我终于想写一篇名叫“斑斓的棉被”的影评,敲下这五个字,又恐有讽刺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嫌,在鄙人的价值观中,任何讽刺和批评还都是少见多怪,所以改为“缤纷之毯”吧。
马俐出国留学,飞机上听着MP3里陆垚嚼锅巴的声音,画面中近景呈现三扇窗口,一扇一位女士倚靠在一位男士肩上,一扇马俐偏着脑袋贴在玻璃上,还有一扇的座位上并没有人,然而后排女士的手搭在这排的椅背上。——这一幕成为片中我印象最深的画面之一,因为它集中代表了一种创作思路:行,要拍一架飞机的三扇窗口对吧,双排座上马俐肯定是不靠人的,那其他一排就靠一个,接着为了保持多元性,再有一排就不放人吧,不过不放人太空了,那就让后排人的手搭上来吧。多么熟悉的一种创作,甚至办事方式啊!也不能说它哪儿错了,只能说在既有的框架下,她粗糙又笨重地完成了多元化,却缺乏了更多的美感和灵性。
对于青春爱情片的解构,很多影评人已是著作等身。我们不要吐槽堕胎流产,单从结构上讲,必然要有一段曲曲折折的爱情,当中的某个特定日子必然要有一场误会,男女主角中一方必然是迷妹或痴汉脸,一方可能有一些感情上的创伤,静若处子的配一位嗨到爆炸的基友闺蜜,动若脱兔的配一位亭亭静植的同学拍档。当然了,突破也是“苟日新,日日新”,就比如“割包皮”这种事儿,从《心花路放》开始,我就意识到广电过审算是破罐破摔了,应该意在体现社会大众对舒适性生活一种呼唤吧;再比如男女间的角力,或许因为现代社会两性关系越来越复杂暧昧,而研究这种推拉缱绻的阅读教程也越来越多,所以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能在“撩妹撩汉”这方面深入浅出、下笔千言。行嘛,社会进步。
在《陆垚知马俐》中,陆垚被设定为有表白障碍的宅男,他的朋友赵奔被设定为一位热情开放的文艺青年,马俐被设定为迷人深沉的女神,她的朋友方灰灰则被设定为外强中柔的现代女性。基本人设犹如画风粗糙、演员猥琐的网络微电影,除了画质更加清晰、班底更加专业以外,差别在于,陆垚的脑勺有道疤,马俐的耳后有颗心,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矛盾现于一次“真心话大冒险”,而那个日子恰好是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亦即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从《小爸爸》就能看出来,文章同学的作品里头男二女二过得比主角还浪漫温馨,这次赵奔和方灰灰更是从桌上啃到床上,从亚洲啃到欧洲,与以往不同的是,赵奔是一位编剧,方灰灰是一位写手。一切都有了那么点改变,一切改变得又都那么粗糙笨拙。
讲什么其实不重要,当编导选择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讲述方式,再简单熟悉的剧情也会楚楚动人,怪就怪在许多朋友看完电影之后都冒出一声慨叹:不推荐。我很赞同的一种说法是,男女主角的爱情更多地像是一种荷尔蒙的产物,马俐永远站在领空驾驭着陆垚对自己的喜欢,最终跟陆垚同处一室也多半是看着人家亲热基于眼馋的某种利用,而陆垚呢,除了痴情和搞笑,在爱情方面没有所谓的勇敢和性感。一个让人心生厌恶,一个让人难以共情,两个人在“单恋”中度过了三十三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最后还要在强上强吻过后博得我们的感触,这怎么可能呢?反驳声说,这是角色本身。抱歉,我能清楚分辨问题是出在角色还是创作上,所以终究呼唤的是作品带来的情绪及体验,最好的情况不会是像现在这样,看完之后根本不知道创作者本身的立场在哪里,还是讲两个人只要是“说爱”,就都值得尊重,都值得贡献笑声和泪水。
对于“不推荐”,我还有另一层理由。整部电影犹如一床重重的棉被闷在我的身上,又如一管压得过猛的注射剂,导致人心跳过载。倘若把重心放在有意思的细节上,她完全可以成为一部中等质量的轻松喜剧片,可创作者非要将画布抹得浓墨重彩,性爱中的喷薄欲出被给以动物水火等自然隐喻,情绪的爆发也配合着天马行空的气球大山。是陈思诚《唐人街探案》那样前凸后翘的推理片还自罢了,无奈听完梗概您就明白,故事里并没有太重的情感浓度,既不是阴差阳错的倾城绝恋,也不是风云际会的生死离别,甚至连久久地凝望,陆垚和马俐怕也是配不上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将影片形容为“棉被”或“毯子”的理由。解构,真是件挺无聊的事情,一堆人把一些“本就该如此”的事情摆出来,用以小视另一堆可能是掏心掏肺、焚膏继晷的人,换得一点所谓“师道尊严”的学术成果,或一点所谓“天地良心”的薪水报酬。只能说,如果作为一种宣传喉舌,一种可能会揭示出某些“伪规律”的论调,最后也能够反作用于文艺创作,那么让我们致敬般地撞击吧!
而又为什么讲她“斑斓”或“缤纷”呢?这是因为文章同学,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才子。文章之才,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厚的台词功底,曼妙的形式探索,和细腻的生活质感。
一系列作为演员的代表作,都能看出对佶屈聱牙台词的掌控能力,文章无人能出其右。作为一种职业病般的生活习惯,这种充满形象比喻的大长句也贯穿了《陆垚知马俐》的许多段落,尤其方灰灰在巴塞罗那天台上对马俐的一番述说,更是让我认为焦俊艳当时被文章附身。这种台词将简单的含义如薄膜般肆意拉伸,既能增进理解,又能充满各种维度的趣味,前几年还光环般围绕着文章、白百何横行小清新市场,如今能炉火纯青编写的人恰巧不多,此番正宗重现江湖,难免叫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这部影片笨拙重复,却无法否认《陆垚知马俐》的经典标致。其中一个让观众无法抗拒,也让同行无法模仿的点,就是有关孩子展开的野趣童真。看来文章是有童年、懂孩子的,“橡皮筋”的线索虽俗,小演员的气质不俗,回忆陆垚与马俐幼儿园相处的点点滴滴,不但作为开篇出现,而且同二人成年之后的生活交织成趣。其实,有些影片之所以被人以“青春片”诟病,并不是因为题材在打架,而是因为他们的青春“不够青春”,文章同学偏偏从来就是这个戏路子,此间任督二脉舍他其谁。如大学男生交流的荤段子、鬼点子,军训时教官踩手,成年礼相约破处,被褥里烛光微醺;又如浪迹马塞罗那,结拜酒馆街头,疯狂葬礼毕业,这些让曾经少年都有想出庭作证的冲动的颗粒质感,又岂是每个放不下姿态、闭门造车的艺术大V可以觊觎的?
包括那些针对性爱和情绪的象征隐喻,尽管浓了些,但无一不是艺术上的尝试、追求与突破。这位多年辉煌,一夜崎岖的少年人,经历了何等风霜,如今竟能亮出如此精致的作品,可以想见是经历过多少孤独的夜晚和辛酸的谈判。
是的,作品是像毯子般重重地压在了我身上,但依然能欢呼兴奋于其间的畅快与斑斓!
一六年七月十九日 十一点三十分
于广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