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我的公众号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我是搞视觉艺术出身的,从小学的是画画,多年来从事的也是这个。国内有一个知名的画家作家叫陈丹青,很出名,大凡学绘画的人都认识。他出了很多本书,其中说过一件这样的事,大意是他说他去看话剧,看某个段落需要演员在舞台上哭,每次那个女演员演完后去后台,都庆幸的说还好这次没演砸,我哭了。那么她这个眼泪是感性的真情流露,还是靠技术逼出来的呢?
究竟生活中、电影中、故事里面的哪些东西是纯粹由心而发的真实,哪些东西是技术化的一种展示而已呢?这部电影就给了我这样一个疑问,究竟这里面的感情能不能直达人心,能产生共鸣,能打动我吗?毕竟,技巧可以训练,情感无法复制,感同身受的情感往往能直达人心。
说说本片感动我的地方,柳岩和岳云鹏这一对很真。小岳岳放下搞笑,真心自黑的猪头有模有样,是一种特别揪心的感动,我觉得感情的投入是真的。丑男的投入和付出几乎是本色的演绎,而柳岩的角色也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大度,而非她的胸,这是最好看的一对组合。是亮点,沿着公路猪头的狂奔大哭很揪心。台词有一句我记了下来“我对她好,其实是我不好。她对我不好,其实是对我好”。这是多少痴情的又笨的男人的心路写照,这句台词已经概括了角色。这个角色仅这一点就能成为亮点,这里面的这种感情是真的。
另外一个人是白百合,她的角色是一个挺难演的大大咧咧的警察,大大咧咧是她一贯的本色,警察未尝试过,但很有范。为爱勇敢的大女人比起她之前一贯的绝症坚强哭腔美少女,好不只一倍。在她和杨洋的故事里,有搞笑有温馨,值得一赞。
但是这部电影的缺点一样很明显,那就是企图用眼中画外音的DJ念白来推动剧情。这一种很讨巧但也容易拍砸,《北京遇上西雅图2》就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容易出现。因为氛围,情绪都能立即呈现,但会非常套路。由于角色职业的关系,使得这一特色在这部电影里肆无忌惮的运用起来,但是不是就好用?我觉得它!差!点!拍!砸!了!因为依赖技术就会失去对叙事的统治力,这部电影这点是很不够的。
每个角色与叙事都缺乏那种连贯性的情节,这点从张一白很多的电影里都会出现,199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汕头海洋集团的影视中心,做编导,拍专题片,在南方漂泊一年后,他重回北京北漂,得知中央电视台举办音乐电视大奖赛,于是联系到田震,拍了《好大一棵树》得了银奖,从此开始了自己的MV生涯。其间拍MV、广告、宣传片,既赖以谋生,也完成了经验、资源、生活的原始积累。可以说,MV式的一贯影像风格是他的个人特色,不是这部电影才有的?这部电影里表现得十分明显,这种剪辑模式加知音体朗诵模式,是非常能做出效果的。这就是技术的东西,技术的东西往往能达到效果,但会失去真情实感,这也是本片的矛盾所在。
最后,我想说演员真的表现得不错,邓超在张扬的时候有如《美人鱼》里的角色附体,但伤心的被嘲笑挂牌子那一幕,竟让我想起了星爷式的自我解嘲。白百何终于不再用委屈的眼泪赚取眼球关注了,杨洋终于不再耍帅了,柳岩终于不再卖性感了,岳云鹏终于不耍嘴皮子了,邓超终于不再夸张刷爆了,这时这里这些的感情才是真的。
【作者简介】曾狄 艺术家/知名影评人腾讯娱乐/时光网/电影网 特约影评人
微博:http://weibo.com/zengdi77
微信:zengdi07QQ124778977
合作媒体包括:《cctv6中国电影报道》本周之星/ 《看电影》/ 《北京晨报》/ 《羊城晚报》/《 南方都市报》 /《 星途》/《色趣》/ 《航空旅游报》...
更多作品请扫描二维码,谢谢合作欣赏
微信公众号:曾狄影画 新浪微博:曾狄。 本BLOG所有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原创。约稿洽谈、专栏合作、媒体刊载或用于商业操作请联系 QQ:124778977 E-mail:ib227777@126.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