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近结尾处,我对小镇居民的幸存百思不得其解。也罢,爱情能拯救一切,这句俗而又俗的话,在新海诚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戏剧中,依然有效。
从《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到《追逐繁星的孩子》、《云之彼端》,从短剧似的爱情寓言或小品,俳句般含蓄幽玄的情感物语,到长篇小说般的爱情交响。奇异的想象和哀而不伤的氛围,构筑了新海诚在现代人心中动漫大师的地位。
在观看此片的前夕,我刚刚看完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一封封来自过去的求助信,一封封来自未来的答案,在一对未成眷属的有情人的在天之灵的守护下,这些充满温情的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不屈的梦想和不灭的恩情,就这样形成了现代人所丢失而渴望回归的美丽的世界。
而此片又从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角度,再次证明了这个世界在现实中是多么的遥远,多么的旖旎。
开头,男女主角即为红绳相牵,茫茫人海,前世的羁绊化为彗星带来的相隔3年的灵魂互换。这种梦境和现实交错,神话与科学相互影响的情节架构,在许多日本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讲好一个故事,再丰富时代细节,电影的成功已不成问题。
而这种羁绊,导演的落脚点不是广义的,而是聚焦在青春,聚焦在豆蔻年华的时代。那是一个获得了许多,同时也不知不觉失去了许多的年代。
在三叶与泷在互换灵魂后,不知不觉相互靠拢、互生爱慕的时候,命运或者说彗星带来的结果却是,这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相隔了3年。而在彼此的时空中,男孩与女孩已经阴阳两隔。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黑洞频率》,儿子与30年前的父亲对话,继而改变了许多事情。但新海诚的重点又显然不在改变现实上,电影的发力与渲染,完全在于一种相逢却不能相守,继而又永远错失的无奈和悲哀中。
影片中,不能在同一时空中相逢的男孩与女孩,却拥有了洞悉彼此灵魂的爱情,他们之间的距离,可谓遥远,但他们跨越距离拼命靠近对方的努力,令人动容。在影片的一处画面中,在陨石坑的边缘,他们在彗星的作用下短暂相逢,就在彼此即将写下名字永不相忘的时候,时空的隧道中断了。男孩能做的,只是将3年前女孩临死前交给他的红绳,又还给了女孩。
新海诚的电影中,男孩和女孩的相逢,都仿佛重逢。在红绳的彼端,都是梦境里的复苏和前世中的再现。只不过,为了表现这种相爱就是久别重逢的感觉,他讲了一个离奇而凄美的故事。
此片给人的思考,正如日本人对现实的看法一样,现实充满了不确定性,别离和错失是现实的常态,青春如此,人生如此,爱情如此,幸福亦如此。而梦境与神话中,超现实的圆满和永恒,更说明了现实的无奈和无常。男孩与女孩在超现实中相遇相爱,又在现实中奋斗与挣扎,正是渴望通过残缺而不歇的努力,跨越这现实中的遗憾,达到某种理想中的幸福。这也就是现代人常常期待的一个美丽的世界吧。
经历了分分合合的男孩与女孩,忘却了彼此的名字,但在人海中,拥有过一个美丽世界的记忆,令他们很快就重新发现了彼此,此刻,他们要做的,就是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名字,因为在名字里面,隐含着他们梦境和神话中的爱情。
驻笔。
陀思妥耶夫斯基应该写完《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