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大陆要翻译成铁拳。铁拳是另外一部电影的名字,为何要张冠李戴呢?恐怕是取名的人懒得动脑子,或者看的电影实在太少了。
这部电影去年7月份就在北美上映了,到了这时候,国外的拷贝都积灰了,大陆才开始上映。不过没关系,虽然我在电脑上已经看过一遍,但既然上映了,我还是会去戏院再看一遍,因为这类题材的电影会让我更加坚定的坚持锻炼。
本片由安东尼福奎阿导演,他有两部作品在影迷当中有不俗反响:训练日和狙击手(马克沃尔伯格那部)。这两部影片情节结构都不复杂,甚至狙击手的情节还非常套路化,但是导演节奏掌握得很好,尤其训练日,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所以看的时候会很投入,不觉得拖沓,但是在左撇子这部片里,导演丢掉了这一良好传统,他只在开头和结尾安排了两场加起来大约三十分钟的比赛,中间是一星半点的训练戏份,剩下的就是一个半小时的苦情戏了。虽然我有被感动到,但这样的情节编排未免太平庸了,和导演以往的水准差太多。
而且作为一个大陆的搬砖阶层,我并不觉得主角丧妻之后的生活有多苦,他只不过和女儿有了隔阂而已。他还有一间干净的出租房,有对他好的老教练,有一份工作,可以天天锻炼身体,并且还有一个最难能可贵的东西——梦想。这样的人生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大陆搬砖阶层。

一开始在拳击台上,比尔靠凶狠蛮劲见长,比赛过程中一直压着对方打,这样的打法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而且遇到真正的强敌,会很快败下阵来,如他的妻子所言,再过两年舞台就不属于你的了。比尔一开始听到这话特不开心,因为那时候他风头正盛,心高气傲,暴躁易怒,而在妻子被杀后,他情绪一下子坠落深渊,生活完全失去调理,这和他的打法是一脉相承的。导演在用他简单朴素的故事告诉我们“拳法即活法”的道理,铁板一块,就很容易折断。
老教练教会他的则是打短拳、刺拳,用步法和敌人周旋,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拖住敌人,伺机反攻。和比尔原来的打法比,这种打法显然更为正确。更可贵的是,老教练还让比尔的智商和情商双双回到了线上。比尔最后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他控制住了情绪,用技术克敌制胜。正当我们来到了兴头上,以为霍普会痛下杀手为妻报仇,比赛时间却到了,双方止戈。这种冷处理的方法比较写实,不像大陆的抗日剧,一旦仇恨的火苗被点燃,就恨不得把日本一整个军队都给灭了。
正如老教练所说,拳击和下棋一样,靠的是脑子。懂得克制,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老教练,是一个资深的黑人演员,2007年的奥斯卡影帝(末代独裁)。影片对这个角色没有做过多的延展,但是他的表演给了这个角色足够的厚度。小学员死后,他一个人在那儿打沙袋(小学员经常打)打到老泪纵横,即可看出他隐忍、善良的性格。
但是可惜的是,这两个角色在心理上缺少互动,比尔霍普是为了获得冠军,和女儿团圆,老教练呢,仿佛完全是出于好心帮忙而已。如果两人在打拳这件事再上来点惺惺相惜就更好了,毕竟一部荷尔蒙爆棚的电影,仅有父女情还是不够的,尤其当导演是安东尼福奎阿而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时候。这一点上,奎迪比本片好太多了,父子情与师徒情的水乳交融,老教练曾经的辉煌和新人对冠军的渴望,这些情感、励志的元素结合地非常好。
不说了,这就去重温奎迪。
_________
关于本片的幕后花絮:
1、本片一开始是当作8英里的续集来拍,主演仍然是姆爷,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改着改着就成了一部拳击电影。拳击电影也没关系,姆爷照样同意出演,而且左撇子这个片名说明这个剧本是为他量身定制的(Eminem是左撇子),可后来他还是没有演,一种说法是和他的音乐事业发生了冲突,一种是片酬没谈妥。我更倾向于后者,同时我也庆幸没有让姆爷来演这个角色,因为他的小身板实在是太不适合在拳击台上对抗了,除非他可以用饶舌把对方说死;
2、本片是詹姆斯霍纳的遗作。导演得知霍纳要给本片配乐,受宠若惊,并且发愁预算不够,没想到霍纳大手一挥,不要一分钱,原因是他很喜欢这个故事。可见霍大师也是性情中人,而他的音乐也和他的为人一样,大气磅礴,感人至深,比如泰坦尼克号,比如秋日传奇。用一首秋日传奇里的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纪念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a href="http://music.163.com/#/m/song?id=18618065">The Ludlows</a>
微信:野评人
20160903
谁是谁的谁,谁又不是谁的谁